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以来,得到了众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涉及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。以往,一些学者习惯于将这些国家和地区当成一个整体,泛泛而论。实际上,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文明形态各异、发展程度有别。我们应更新研究范式,加强区域国别研究,为精准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提供学理支撑。
走出西方中心主义的阴影。当今比较流行的区域学、国别学知识体系虽然汇聚了各国学者的智慧,但无疑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。这与几个世纪以来世界知识体系的发展方式有着密切关系,是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强势地位的具体体现。然而,当今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,是西方国家的影响力在下降,一大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进入发展快车道,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。世界发展格局的新变化,决定了我们对世界发展格局的认识也应更新。受各种因素影响,我国一些学者以往对非西方国家的了解比较有限。整体来看,在国际问题研究和学科设置中,面向非西方国家的研究机构、研究力量和学科配置明显不足。与热门的美国研究、欧洲研究、日本研究等相比,我国学者对中亚、中东、南美等地的经济政治发展情况关注不够。因此,为精准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提供学理支撑,首先需要走出西方中心主义的阴影。
有针对性地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进行具体研究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深入推进,使中国成为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参与者以至引导者。中国要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以及全球治理变革中发挥关键作用,需要我国学者突破以往的认知方式和研究范式,有针对性地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进行具体研究。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推进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,因为缺乏对一些沿线国家的深入研究和细致了解,相关交流合作出现一些困难。比如,由于相关研究不够深入、缺乏学理支持,我国一些企业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进行投资时,对潜在风险和挑战估计不足、应对不充分。这启示我们:对于区域国别研究者来说,应按照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实际需要重新设置研究机构、研究议题、学科体系等,努力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、政治制度、自然资源、人口构成、宗教信仰、地缘关系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,为我国政府及相关企业决策提供有益参考。
让相关研究更接地气。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进行研究,如果手段单一、方式刻板,不分对象和层次,就无法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。相关研究者应静下心来,努力掌握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甚至方言,为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。此外,可以通过田野调查等方法,与相关国家的民众增进理解、互通有无,充分了解该国的社情民意。在研究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,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,尽量掌握第一手的数据和信息,让研究更接地气,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顺利推进更好地提供决策咨询。